第(2/3)页 在中国南北朝(420~589)时期,有人将硫磺沾在小木棒上,借助于火种或火刀火石,能很方便地把“阴火”引发为“阳火”这可视为最原始的火柴。 《资治通鉴》中记载:“陈宣帝太建九年,齐后妃贫苦,至以卖烛为业。” 南宋时期,杭州的大小街道上,已经到处都有出售火柴的小贩。那是有人把松木削成如纸张薄的小片,用硫磺涂满它的一端。但它不叫“火柴”,而是叫“发烛”、“粹儿”,这已经是早期的火柴了,但人们没有注意和重视。 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的《辍耕录》中的《发烛》条说:“杭人削松木为小片,其薄如纸,熔硫磺涂木片顶端分许,名曰发烛,又曰粹儿,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。史载周建德六年,齐后妃贫者以发烛为生,岂即杭人之所制矣。”文中的发烛就是原始的火柴。 林海之所以要做这个东西,而不做其他的东西是有原因的。他以前也曾看过一些穿越小说,主角用些美食流行歌甚至刨冰之类的东西征服皇宫上下江湖武林。可是真正到了古代,他方才知晓,那点子水准弄出来丢人是小,没准还来个惊世骇俗,没得让人觉得疯癫。 不要以为古人都是蠢货,要都是蠢货的话,古代也就没有四大发明了,也就没有地动仪、阴历这些东西了!最初来到古代,其实林海也幻想过用一些小说中写过的东西征服这个时代。可是真正的融入到了这个社会后,林海才明白,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蠢人。 举个例子,就好像刨冰,古代其实早就有刨冰了,不过不叫刨冰,叫‘冰碗’而已。有诗称赞冰碗:“六月炎威暑气蒸,擎来一碗水晶冰。碧荷衬出清新果,顿觉清凉五内生。” 林海也是考察很久后才决定做火柴的。 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就发烛和火折子,各有优劣。 发烛可以用的时候再点燃,但是上面涂的是硫磺,虽然易燃,但是也易爆,安全性不高。而且硫磺有臭味,不适合随身携带。 而火折子,则是用很粗糙的土制纸卷成紧密的纸卷,用火点燃后再把它吹灭,这时候虽然没有火苗但能看到红色的亮点在隐隐的燃烧,就象灰烬中的余火 ,能保持很长时间不灭。需要点火时只要一吹就能使它复燃,不过吹是很有技巧的,需要突然、短促、有力,送气量要大。 虽然很轻便容易随身携带,但是管不了多久的时间,一支火折子最多管上两个时辰。 而火柴就非常容易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了! 第(2/3)页